今年以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各级各部门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,上下一心,紧紧围绕年初工作目标,加强经济运行精细化调度,强化对重点行业、重点领域的帮扶。1-7月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的良好态势。
一、经济运行基本情况
(一)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。
1-7月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81.64亿元,同比增长9.4%。其中,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完成258.52亿元,同比增长14.3%,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.9个百分点;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84.25亿元,同比增长12.5%,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.1个百分点。
(二)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回升。
1-7月,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55.02亿元,同比增长19.9%。其中,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51.66亿元,同比增长7.3%,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.9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提高0.7个百分点。
(三)消费品市场进一步繁荣。
1-7月,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.33亿元,同比增长8.0%,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.6个百分点。其中,城镇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392.99亿元,同比增长8.9%;乡村零售额91.34亿元,同比增长4.3%。
(四)财政收入增速提高。
1-7月,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85.59亿元,同比增长12.9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25.20亿元,同比增长12.8%,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.0个百分点,呈现回升态势。
1-7月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2.59亿元,同比增长11.2%,自今年4月以来首次达到两位数增长。
(五)引进内资项目减少。
1-7月,全市引进内资实现项目总投资1432.98亿元,同比下降21.3%,增速比上半年回落31个百分点,引进内资项目省外到位资金1079.60亿元。
1-7月,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4.73亿美元,扣除政策性增量,同比增长7.1%。
(六)金融存贷款余额稳定增加。
7月末,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、贷款余额为10866.02亿元、9672.99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6.2%和14.6%,存款增速较6月末回落3.0个百分点,贷款增速较6月末提高0.7个百分点。
(七)物价温和上涨。
1-7月,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.9%,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其中除食品类价格下降0.4%外,其它七个类别价格均上涨,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2.0%,交通和通信上涨1.7%,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.6%,衣着类上涨1.6%,医疗保健上涨1.1%,居住类上涨1.1%,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.2%。
二、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亮点
(一)特色食品、化学原料业增长势头较好。
一是特色食品产业保持较高增长。1-7月,全市特色食品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0.49亿元,同比增长18.7%,增速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9.3个百分点。其中:酒、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拉动尤为显著,实现工业增加值46.85亿元,同比增长23.0%;占特色食品产业的66.5%,占比比上年同期提高2.0个百分点。二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增长好。1-7月,全市磷煤化工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9.52亿元,同比增长14.5%,增速高于贵阳市重点产业(行业)5.1个百分点。其中,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1.34亿元,同比增长19.5%;占磷煤化工行业比重为86.2%,比上年同期提高4.1个百分点。
(二)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继续回升。
1-7月,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51.66亿元,同比增长7.3%,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.9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提高0.7个百分点。
(三)消费市场多行业呈现回暖。
一是电商发展势头较好。1-7月,全市限额以上单位中电商平台企业实现零售额30.59亿元,同比增长25.5%,增速高出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.5个百分点,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0.8个百分点;二是石油制品类销售价格回升。近两年,国际油价持续在低位徘徊并于去年见底,随着石油价格的逐步回暖,国内汽油价格开始回升,成品油销售明显回暖。1-7月,全市限上单位实现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73.56亿元,同比增长11.1%,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.7个百分点;三是白酒价格上涨。今年以来,酒类价格上涨,极大地拉动了全市烟酒类的增长。1-7月,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烟酒类零售额20.54亿元,同比增长42.2%,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1.2个百分点。
(四)新经济新动能继续发力。
一是电子商务创新发展。加快推进以农村电子商务为突破口,以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网为依托,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,网购、快递、移动支付等新型消费高速增长。1-7月,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电商平台企业实现零售额30.59亿元,同比增长25.5%,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贡献0.8个百分点;二是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.35亿元,同比增长13.4%,增速高于工业4.0个百分点;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4.2%,比上年同期提高0.3个百分点;其中,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5.57亿元,同比增长18.8%,增速高于工业9.4个百分点;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.2%,比上年同期提高0.2个百分点;三是高技术产业(制造业)快速增长。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(制造业)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4.25亿元,同比增长12.5%,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.1个百分点。
三、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
(一)传统支柱产业对工业影响明显。
一是支柱产业烟草制造业同比下降。7月,全市烟草制造业仅完成工业增加值10.61亿元,比上年同月下降11.1%,增速比6月下降30.9个百分点;当月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的15.8%,比重比上年同月下降3.9个百分点。1-7月实现工业增加值89.79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1.5%,降幅比上半年扩大2.1个百分点;累计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8.6%,占比比上年同期下降2.6个百分点;二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仍呈负增长态势。由于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受“双反”和“去库存”影响,同时贵州森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、清镇市贵兰包装厂停产影响,1-7月全市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.48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12.0%。
(二)产业投资、民间投资增速和占比双双回落。
一是产业投资增速回落较大。1-7月,全市产业投资完成539亿元,同比增长18.6%,增速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1.3个百分点,低于上半年18.9个百分点,投资额占全部投资的27.6%,比重较上半年下降2.5个百分点;其中占产业投资40%以上的工业投资完成232.41亿元,同比增长11.3%,增速不仅低于产业投资增速7.3个百分点,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.6个百分点。二是民间投资增速占比均有回落。1-7月,全市民间投资884.89亿元,同比增长13%,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.4个百分点,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.3%,占比较上半年下降1.3个百分点;三是个别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较大。白云区受高新区和综保区投资不足的影响(高新区上报固定资产投资34.81亿元,仅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8.3%;综保区上报固定资产投资0.62亿元,仅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.1%),1-7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4.74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0.3%,增速比上月回落9.8个百分点,比上年同期回落7.7个百分点;云岩区受房地产项目投资大幅回落的影响(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51.25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3.5%,比上月回落11.5个百分点),1-7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7.07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7.4%,增速比上半年回落7.4个百分点,比上年同期回落9.7个百分点。
(三)支柱消费增速趋缓。
一是支柱行业汽车销售增速放缓。近年来,汽车零售行业已成为助推全市消费品市场发展的“主引擎”,汽车业零售额在限上零售额中占比更是四成以上,是消费品市场名符其实的权重行业,汽车销售疲软将直接影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后续增长。尽管7月举办贵州汽车博览会,仍难拉动我市汽车销售市场。1-7月,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汽车类172.33亿元,同比仅增长2.2%,比上年同期回落9.9个百分点。占比由上年同期的40.2%下降到36.7%,对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贡献也由上年同期的4.8下降到0.8个百分点; 二是支柱区县消费增速不高。1-7月,各区(县、市)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最高的息烽县(34.3%)与最低花溪区(0.3%)相差34个百分点,累计同比增长较小的云岩区(增长2.9%)、花溪区(增长0.3%)总量占全市的41.2%,大大影响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。
四、经济运行工作建议
(一)培育壮大特色产业,促进产业结构升级。
一是按照发展培育一批、改造提升一批、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,在深入调研基础上,排出一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,逐个制订专项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,逐个抓落实;二是进一步深化企业帮扶,积极落实好国家、省和市关于促进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,减轻企业负担,激活企业发展活力,增强发展后劲;三是巩固特色支柱产业对我市经济拉动作用,积极拓展现代装备制造、现代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,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
(二)不断优化投资结构,夯实经济发展基础。
一是狠抓项目谋划,争取更多项目尤其是工业投资项目获得国家、省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;二是实时监控项目建设情况,确保项目早落地、早建设、早投产;三是充分发挥投资的导向作用,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、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,逐步优化投资结构;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争取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外来资金,稳步提升民间投资占比,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后盾作用。
(三)加快发展新经济,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。
一是依托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优质平台,推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,重点发展以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,加快培育大数据、电子商务等新的经济增长点;二是巩固家政、养老等原有的生活性服务业,推进企业规模化、品牌化,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;三是充分发挥服务业对支撑经济增长、增加就业、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(四)合理引导企业转型,助推消费结构升级。
一是提升各类商业交易市场的规模和档次,构建更加便利的商贸流通渠道,引导、培育和形成商业圈,提升商圈档次,降低物流成本,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;二是积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转型,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转变经营理念、调整经营策略,支持商业老字号和服务名牌企业的发展,提高餐饮、住宿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;三是着力推动电商企业发展,抢占网络消费市场,鼓励消费和培育消费新热点,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。